(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 200233)
目前我国对分析仪器及其应用非常重视,国家对分析仪器投入逐年增加、仪器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
。虽说普及型、常规型、基础型的分析仪器可以与国外发达国家抗衡[1],但是总体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作为一个在分析仪器及其应用领域奋斗了50多年的老科技工作者,作者想从仪器学和分析检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我国分析仪器与国外的主要“差距”、“问题”和“瓶颈”作一些讨论,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引起我国广大分析仪器及其应用领域的有关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和领导人员对此引起重视,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并共同讨论,为我国赶超分析仪器的国际先进水平而共同努力奋斗。
1)我国过去长期对分析仪器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过去,国家的科技经费主要投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企业的较少。虽说目前国家投入资金时特别强调产、学、研、用结合,并且强调项目要求由企业牵头。但是,因为企业承担项目的研发经费主要依靠企业自筹,而企业利润不高,所以研发资金投入仍然较少。特别是对于像质谱仪这样的仪器,企业更是难以进行持续性投入。有些老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次改组和改制,但依然人员臃肿,负担较重,新项目研发投入的资金仍然严重短缺。所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2)我们国家从“九五”以来,科技部的科技计划中,支持了一些分析仪器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发,并取得一些科研成果。作者通过亲自参加科技部的有关项目感觉到,“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对分析仪器的支持力度很大,并且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科研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至今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极少。作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长期以来,科研创新的主体是研究所和高校,但这些机构的科研是学术导向,研究项目很少以工程化为目标,科研人员在立项之初和研究的过程中很少为企业和产业化着想、很少重视工艺研究。因此,提供适合产业化的新技术成果很少;第二,企业对科研成果二次开发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使用要求,在可靠性、实用性、工艺性、系列化、通用性、标准化等方面,对科研成果的关键部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而目前分析仪器行业的企业中,大多数还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很难将实验室研发的科研成果、原理装置等开发成产业化的商品仪器;第三,企业规模小、效益不好、资金不足。虽说“九五”以来,国家对仪器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企业拿到的资金仍然有限,资金的主要部分仍然落在科研院所从事研发工作上。并且,很多承担单位在完成研发工作、取得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后,主要精力就不是放在产业化上面了。所以,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是很低。
近年来,我国对科学仪器(分析仪器)的经费投入以每年20%左右的比例增长,年投入资金额很大,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但是线%的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的差距甚远。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高度重视。
3)仪器生产企业质量控制能力欠缺,企业领导的战略眼光和产品质量控制意识远比发达国家企业差,导致多数分析仪器企业是放大了的“作坊”。由于人才和资金投入的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较少,实用新型专利满天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也是限制我国分析仪器创新发展的原因之一。对仪器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很多企业的测试中心(或质检部门)没有真正认真对测试方法展开研究,结果导致有些企业陷入跟踪模仿的境地,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真正提高和控制产品质量。
1)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落后,是我国科学仪器设备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些重点科学仪器领域,所需的相关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很多都是依赖进口,这是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发展受制于人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国内中档以上科学仪器的许多关键部件和配套设备的市场,国外公司仍然占有大部分份额。某些通用的关键技术不过关,使得我国分析仪器的性能难以提高。例如:据作者所知,在光谱、色谱仪器领域,数字化光源系统、高分辨光学系统和优质的高灵敏度、低噪声、低漂移的光电转换元器件(高放大倍数、低噪声、低漂移的光电倍增管和CCD)等关键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一流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而中阶梯光栅、光电倍增管、CCD等关键光学、电子元器件更是主要依赖进口。高性能仪器设备的基础部分、核心器件部分,国内配套能力薄弱,不能满足分析仪器高速发展的需求。流量控制技术、温度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也是如此。还有,质谱仪的各种质量分析器的制造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缺乏国内自己的各种谱库,需要加快发展速度。虽说我国科技部曾经立项研发分析仪器的关键元部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2)目前虽说国内工业化水平整体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总体来讲,分析仪器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较低,制造出来的精密科学仪器的许多原材料和部件达不到应用标准。一些影响可靠性的精密加工技术、密封技术、焊接技术等关键技术至今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些因素同样制约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据作者所知,目前我国分析仪器行业中,有精密加工车间和技术人才的企业很少,即使有些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条件,但利用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虽说目前我国有些量大面广的、常规型、基础型、普及型的中端仪器已经可以与国外抗衡
,但是据作者所知,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工艺方面:分析仪器产业中的科技工作者,在研发立项时,很少认真考虑产品的工艺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对产业化中的工艺问题认识不足。往往研发成果出来了,成果水平也很高,但是转到批量投产时,因为工艺问题,使得成果水平大打折扣,因此转产后,产品的水平就失去了先进性、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有些企业设有工艺科,或者工艺科里往往就是一个或两个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认真开展产品的工艺设计方法的研究。作者参加过一个国家攻关项目预验收时发现:一台仪器的后面板上就出现了四种类型的螺钉:有十字型的、一字型的、头部凹进的、头部突出的等等。这种最起码的工艺问题都没有引起重视,怎么能保证产品质量呢?所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工艺问题成了我国分析仪器行业中质量瓶颈之一,并且是整个分析仪器行业的一种通病,必须引起重视。
2)附件方面:对仪器使用者来讲,多一种附件,仪器就多一种适用范围,就会增加仪器的实用性,可以方便使用者扩展仪器的应用范围。例如:有的发达国家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近70种附件,而我国最好的同类仪器的附件最多的也只有30种左右。连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微量比色皿,很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厂商也不提供(或没有人研发)。附件问题对使用者来讲,不是小问题,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软件方面:软件是分析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就是计算、数据处理和控制。我国有关部门曾经对国产分析仪器做过调研,发现90%以上的使用者对国产分析仪器的软件不满意。他们认为,国产分析仪器中,有些仪器连最基本的掉电保护功能也没有。很多分析仪器在工作过程中都会突然遇到断电(这是国内外非常正常的现象),当恢复供电时,前几个小时工作的数据全部都没有了,因为仪器的软件没有掉电保护功能,这是用户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还有软件的算法、数据处理的速度、控制功能等等,都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加倍努力改进和赶超国外的先进水平。
我国高端分析仪器产品与国外的差距很大,近年来,我国每年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65%以上用于设备进口。据相关网站报道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6-2019年,我国仪器设备年均进口978.3亿美元,大型仪器进口国主要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从美国进口的大型仪器接近一半,占比47.21%”、“2016-2019年,我国大型仪器整体进口率为70.6%,分析仪器、医疗仪器、激光器、核仪器进口率均在七成以上,其中分析仪器进口率都超过80%,质谱、色谱仪器进口率分别为89.59%和88.45%”,特别是部分领域的高端仪器100%依赖进口。高端仪器依赖进口,使我国科学研究创新受制于人。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先生曾指出:“须知一个仪器从实验阶段做到商品,至少要3-5年,而这期间大量有开拓性工作都已发表,而买来的设备已是强弩之末,难以作出开创性的工作”。然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尤其是涉及军事、国防、纳米、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仪器,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封锁。例如:连续光源AAS,其核心元部件(300瓦、发光点仅0.3mm的脉冲光源;高档中介梯光栅;高灵敏度、低噪声、低漂移的CCD)国外都对我国禁运。又如:高档激光干涉仪是超高精密测量和加工的必备测量仪器之一,仅有极少数的几个国家能够生产,但他们全部禁止向中国出口。特别是高档质谱、高档傅里叶红外、高档台式激光拉曼、高档ICP等分析仪器及其核心部件,我国与国外差距还很大。这些高端仪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们将制约我国高科技研发工作,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国高端仪器与国外差距很大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主观上我们自己努力不够,在高端仪器研发上存在低水平重复、盲目竞争的现象,有些产品的可靠性等方面没有下苦功夫攻关;
2)客观上我国过去基础工业不行,由于我们的材料科学、光学加工、电子技术、工艺技术、软件设计、元器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所以短期内很难生产出优质的高端分析仪器;
3)国家过去支持重视力度不够,特别是国家招标的标书和拨款时,标书直指进口高端仪器等等,严重限制了国产高端分析仪器的发展;
4)传统观念作怪,用户迷信进口仪器,不愿使用国产高端分析仪器,认为“进口仪器总比国产的好”;
国产的中、高端分析仪器产品,不尽人意之处还有很多,因为篇幅所限此不赘述。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分析仪器发展、造成我国仪器产业拉大与国外差距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制造的最基本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分析仪器很多还仅仅局限跟踪模仿。即使仪器做出来了,也可以勉强使用,但仍无法达到国外水平。靠模仿是没有出路的、是不可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在这方面,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有关的领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分析仪器属于高科技产业,急需要有高科技人才,而我国真正懂分析仪器的人才非常紧缺。制约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缺乏优秀的研发人才。目前,我国特别缺少综合性的、高水平的、懂仪器学的仪器研发人才。由于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的经济基础和研发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这个行业工作,导致有经验的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及工程技术专家十分稀缺。同时,人才流失严重,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生产研发基地,出高薪挖走我国科研机构、仪器企业的高端人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科研机构、企业的薪酬水平低、工作环境不理想。跨国公司普通工程师的薪酬高于我国国企、民企核心技术人员。以人为本,人才是创新的根本,由于缺少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在仪器研发、生产、测试、使用等方面,我国很难与外国公司竞争。
重视不够的问题,往往闭着眼睛抓麻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专院校里对仪器学科设置不合理,大专院校的分析仪器及其有关专业太少,专业比较单一。至今没有一所大专院校设立分析仪器专业(九十年代曾经在部分大学里有过分析仪器专业,但是很可惜,后来被撤销了),所以,很难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什么是仪器学理论呢?从根本上讲,仪器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科技学科,它涉及到光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分析化学、应用等多个学科形成的、多为一体的、紧密结合的学科。作者认为仪器学理论是一把金钥匙,一通百通,仪器研发者、生产者、使用者碰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仪器学理论中找到答案。目前,我国从事分析仪器研发、生产的科技工作者普遍不重视和不懂仪器学理论。很多研发、生产分析仪器的科技工作者,凭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搞设计、搞研发、搞生产。他们不了解仪器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不了解仪器的技术指标与可靠性的关系、不了解用户对仪器的要求和应用状况,所以,做出的仪器就不好用或者说不大好用。而广大分析检测人员(应用者),多数不大了解仪器的研发、生产状况,也不懂仪器学理论,不懂仪器指标的物理意义,不知道仪器的技术指标如何影响仪器的分析误差,不会选择仪器的最佳分析条件,所以很难用好各类分析仪器、很难得到最佳的分析测试数据。由于做仪器和用仪器的人员脱节,所以仪器企业很难研发出优质仪器,做出的仪器就不好用,而使用者不能真正用好仪器,很难把仪器用到最佳水平。作者认为这些不重视仪器学理论,是我国分析仪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分析仪器设备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很多企业不具备规模化条件,同时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弱。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将30%左右的利润投放到新品研发上,而我国的企业则大大落后于利润的30%的投入。就作者所知,分析仪器行业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拿出15-20%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并且研发项目基本上都聚焦在少数品种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价格战,互相压价,减少了利润空间,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研发投入能力,使一些原来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由于长期陷入恶性竞争,无法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根据自身的优势抗衡国际垄断集团的挤压。例如:目前我国从事质谱仪研发的企业有10家左右,而且大多数企业都是从最原始的技术开始研发,企业之间缺乏合作,造成重复投入。又如: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荧光光度计,2017年,全国销售量约3500台左右,生产厂家近10家。一台全自动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原材料成本在2.5-3.0万元之间,市场销售价一般应在7.5万元以上,但是当时有些公司曾经以4万元的低价大量销售。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出口价一般应在2万美元以上,而有些企业曾经以1万美元抢订国外的合同。国内企业间的价格恶性竞争损失的不仅仅是利润,同时还丧失了用户国产仪器的信任。近几年,价格战已从中资企业为主的中低档产品,蔓延至中外资企业之间所有的低、中、高档产品。
1)分析仪器研发、立项时政府干预过多。写仪器招标项目任务书的专家中,很多不懂仪器学、不懂仪器研发和生产,应用专家偏多(可以请一些应用专家,但是,不能作为主体)。同样,项目评审时,真正听取懂仪器学的、有实践经验专家的意见太少,参加立项评审的专家大多数都是应用专家(应该以懂仪器制造、懂仪器制造工艺、有研发实践经验的专家为主),结果导致立项不合理、很多性能技术指标制订不科学、不与国际接轨、甚至有些指标高得根本无法实现,导致有些项目实施时无法操作,有些项目实在进行不下去时,不得不中途申请请专家开会讨论修改项目任务书的指标。
2)在质量检测、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执法部门,政府非常重视,经常强调这些部门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有些单位过分强调这些部门的重要性,再加上认识的影响,结果导致政府采购分析仪器设备时,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外公司。例如:据仪器信息网2020年3月10日报道,关于疫情期间定量PCR仪采购中标信息中,在111台(金额约5700万)公开招标中,以赛默飞、罗氏、伯乐为代表的进口品牌仍然占据绝对多数,采购台数占比超过95%。而国产品牌中仅有上海宏石和西安天隆两家,共中标3台仪器。2020年的疫情期间,同样在多家医院、疾控中心仪器设备采购名单中的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等仪器,基本被生物梅里埃、布鲁克等进口企业寡头所垄断,进口占比也超过95%以上。
在政府采购上,过去有些部门和有关省市对国产仪器的重视度还有待提高,例如:2006年、2007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印发了《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及一系列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之后,当时已有不少省市地发布了本地区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开云真人但是国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均没有被列入。如此等等,在AAS、微波消解等等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因篇幅所限,此不赘述。
目前,仪器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产业,“国产替代进口”的政策导向及整体趋势不会改变,这个大背景对于我国科学仪器厂商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虽然国家整体政策向好,政策的落地程度及执行力度从目前来看并未显现预期效果。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用户不愿用国产仪器、不敢用国产仪器。还说“国产仪器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国产仪器暂不考虑”、“国产仪器不行”、“花大钱买进口仪器,出了问题是仪器的问题,与我无关,但为了省钱买国产仪器,出了问题,我就会担风险”等等。这些观点在不少国内领导和用户心中根深蒂固。但是据作者所知,从仪器学、分析化学、各种实际应用的要求来看,目前我国的基础型、常规型、普及型的分析仪器很多都可以与进口同类同档次的仪器抗衡
。例如:AAS、UVS、AFP、HPLC、GC、LC-MS、GC-MS、LC-AFP、飞行时间质谱、激光拉曼、微波消解、各种样品前处理仪器和设备等等,都可以满足质检、科研、生产工作的常规使用要求,有些仪器还优于进口同类同档次的仪器[1](不是说我们国产的这些仪器都十全十美,还应该看到前面所说的工艺、附件、软件等方面的差距)。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个现实、必须要打破崇洋的思想、必须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看问题、必须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既反对盲目崇洋的思想,又要反对盲目排外的思想。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国产仪器,我们要坚决、放心、大胆的使用。有些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国产同类仪器还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高端仪器,我们要大胆引进,并且要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所以,我们说盲目排外和盲目同样都是错误的。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有关部门拨款时,有时没有深入调查研究。例如:对买仪器的部门拨款时,金额数量大大超出国产仪器的实际所需,但是钱用不完又规定要求退回。作者曾经接受过某某药检所的一次咨询,上级给该所拨款65万RMB购买AAS,因为,国产的AAS一般价格在30万RMB/台左右,最贵的也不会超过40万元RBM/台。而这65万RMB用不完就要上交,这个单位的科研人员询问作者应该怎么办?作者根据该药检所的实际需要,了解到国产990AAS(30万RMB/台左右)的质量肯定能满足使用者的实际要求,建议该所买两台国产AAS,或买一台国产AAS加一台样品前处理仪器,正好用完这65万RMB。经过请示上级,回答的结果是“都不行”。因为进口AAS当时需要75-80万RMB/台,上级只拨款65万RMB,买进口AAS还差钱,并且上级不同意再增加经费。如果该所买国产AAS,还会剩余20多万元RMB,这些钱规定必须上交。所以,在无奈的情况下,该所只好买了一台国外某某公司的、被用户退货的、降价处理的、64万RMB/台的国外某某公司的AAS。实践证明该AAS根本不好用,其质量根本没有国产990AAS好。所以,这种不了解情况的拨款,就是在客观上助长用户购买进口仪器,限制了用户买国产仪器。这种现象实在是不应该发生了,其实,如果有关政府部门拨款前,先找有关专家咨询(评审)一下,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招标文件中很多技术指标,国产科学仪器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由于标书指标设定时瞄准外国企业的仪器,使国产仪器是无法中标。例如:从仪器学理论上讲,UVS的噪声和扫描速度是一对矛盾,扫描速度快,可以节省时间,噪声小可以提高仪器的信噪比(噪声小,提高灵敏度)、提高分析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扫描速度快,噪声就肯定大,而使用者最关心的是信噪比(灵敏度),而不是扫描速度(没有任何使用者和任何分析检查工作要求全波段扫描,所以实际上用提高扫描速度,导致仪器的噪声增大,降低分析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是不可取的)。对使用者来讲,因为噪声直接限制或影响分析误差,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扫描速度。所以国产的UVS一般都在保证扫描速度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噪声。但是,国外很多公司,看到国产UVS的扫描速度一般都不快,所以他们提高扫描速度,然后通过某些手段,在国家的招标书上对“扫描速度”打“★”号。结果,因为招标法规定,仪器打“★”号的指标多,就不能中标。所以,因为标书上的这个打“★”号的指标,使得优于国外同类UVS仪器不能中标。据作者所知,外国仪器标书上的性能技术指标,有很多是虚假或华而不实的。有些中标的进口仪器的指标,实际上远没有国产仪器好,但是他们能中标。如果咨询有关懂仪器学的专家,或请业内懂仪器学、懂仪器研发和生产的专家现场测试评审比对一下,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可惜过去(甚至现在)没有这样做。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有关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
作为全球瞩目的、高速发展的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毫无争议地成为跨国仪器厂商重点投资的地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业务的速度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他们借助在中国高端科学仪器市场的垄断性优势,国外企业纷纷利用专利技术保护、严格限制技术转移等方法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以保证其技术领先优势和超额经济利润。同时,很多国外企业加紧在我国布局,以期进一步挤压我国企业在中低端仪器产品市场。
据作者所知,目前几乎国际上所有著名的科学仪器企业都在上海、苏州、昆山、深圳等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吸纳我国专业人才,进行中国本土化生产,参与我国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使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特别是有些国外企业,购买我国国产的AAS、UVS,贴他们外国公司的牌子,蒙蔽我国的用户,冒充进口产品在国内外销售。目前,美国对我国的高科技打压非常严重,近几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受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就是明显的例子。我们必须看到仪器领域的严峻形势,对此高度重视。
从市场需求来看,实际上外国人大量赚中国人钱的仪器,不是那些特别高端的仪器,而是那些普及型、常规型、基础型的光谱、色谱、样品前处理等方面的仪器。例如
:各类紫外仪器(年需求量近15000台以上)、各类原子吸收仪器(年需求量近6500台以上)、各类液相色谱仪器(年需求量近15000台以上)、各类气相色仪器(20000台以上),开云真人常规的中端质谱等仪器的需求量也很大。这些仪器应该是我国分析仪器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外仪器厂商赚中国人的钱的主要对象,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很多国际著名科学仪器企业,凭借基雄厚的资金实力、采取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折扣报价,参与我国仪器设备招标采购,挤压我国刚起步的企业和新产品。好在目前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出台了政府采购中,要求采购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国产仪器,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采购国产仪器的优惠奖励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值得点赞的策略,这是我国分析仪器领域的重大决策。但是,要具体落实阻力还很大。广大分析仪器研发者、生产者、使用者,管理者都应该按照国家要求去做。大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保护民族分析仪器。
有些计量检定规程(JJG)和国家标准(GB)制订不规范、不可操作,成了分析仪器发展的阻力。例如:国家有些JJG和国家标准规定的有些仪器的检测方法很不科学,不与国际接轨、缺乏可操作性,但是因为它是国家规定的文件,又必须执行。例如:过去,对HPLC紫外检测器的波长准确度的检测,曾经规定采用连续光源(氘灯)检测,这是严重缺乏仪器学常识的规定。从仪器学理论上讲,因为氘灯不是线光谱光源,紫外区没有特征谱线,不可能准确检测紫外检测器的波长准确度。
有些国家标准,甚至连仪器的性能指标的表述,也远离国际接轨的要求,例如:2020的最新HPLC国家标准,波长准确度说成波长精密度。大家都知道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精密度表示多次测量的离散性,可以表征重复性。准确度和精密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绝对不能混淆。又如:把透过率说成透射比,强调一定要用“て”表示。透过率是国际接轨的说法,它是指被测物质的透射光强度(Transmitted light intensity)与入射光强度(Incident light intensity)之比,这是国际接轨的定义(英文名为Transmittance),透过率国际上统一规定用“T”表示。但是,我国的很多标准一定要把透过率说成“透射比”,并且规定一定要用“て”表示,强行与国际脱轨。如此等等,例子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是这些规定,很不科学、远离国际接轨、远离可操作性,也影响、限制了分析仪器的发展,这些标准成了我国分析仪器发展的阻力之一。如此等等,还有很多例子,因为篇幅所限,此不赘述。
1、坚决打破崇洋思想,既要看到我国仪器仪表的发展状况,看到国家重视仪器事业的决心,国产仪器的优点和成就,又要看到主要问题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不能盲目崇洋,也不能盲目排外。要大胆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对仪器仪表工业政策、管理重视的先进经验、经费的投入、仪器仪表行业生产中的具体质量标准制订和执行的经验、项目验收评审等方面的经验。大胆引进目前我国科研、生产中还不能生产的高端仪器仪表设备,并且一定要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2、国家立法,凡是国家拨款的所有仪器招标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的重大仪器专项),招标书的撰写,必须请懂仪器的专家(为主)、懂应用的专家(为辅)担任。参加撰写标书的专家人选,一律由各个基层单位自主推荐(招标单位只能给出单位应推荐的名额数量),绝对不允许直接指定“专家”!为了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对国家重大项目的经费使用审计时,应该背靠背在异地进行,不允许审计人员与项目组人员直接单独接触。审计过程中,立项单位、审批单位、拨款单位、承担单位都不得直接参加。仪器的所有主要性能指标验收,一律采用盲样测试比对评定的方法,严格避免腐败现象发生。
3、国家立法:规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都不允许与国家标准竞争优先执行权,所有标准都应该服从国家标准。目前国家的四类标准中(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一律以国家标准为准。当其它标准与国家标准发生冲突时,其它标准必须一律服从国家标准。如果某些仪器仪表产品还没有国家标准,可以采用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这些标准都还没有,可以自行制订企业标准、经过上级或单位领导批准,并且向上级备案即可实施。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和仪器信息网等单位,正在为此积极的开展工作。作者建议认真调查研究、认真选择对象,选出真正的、可靠性好的、优质产品的企业标准作为“领跑者”代表,以此促进我国的企业标准和有关产品的健康发展。
4、国家立法,严格规定制订标准的程序和建立、执行标准的法规。在标准和项目评审等方面建立客观的盲样比对评比制度、追责制度,发现腐败现象,一定要坚决追查组织单位和组织人员的责任,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各类标准制订、评审、执行的现状,减少或杜绝标准制订、执行中的腐败现象,促进我国仪器仪表优质制造事业的健康发展。
5、国家立法,规定我国的仪器仪表新品质量评审和生产许可证发放上严防腐败,应由计量局、测试部门牵头,组织业内懂仪器制造的专家、懂仪器应用的专家和技术监督局的专业人员共同对有关仪器进行盲样测试、得出结论,酌情处之。
目前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对分析仪器的优质制造提出了更紧迫的使命。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优质制造中的问题、找到差距,必须在新发展格局下,努力解决好分析仪器优质制造中的有关问题和瓶颈。这样,才能使我国仪器仪表的质量、整个仪器仪表优质制造产业,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1]李昌厚,《我国分析仪器及其应用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仪器信息网,2019-06-06
[2]李昌厚,《我国分析仪器及应用的发展梗概》,仪器信息网,2021-03-01
[4]李昌厚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李昌厚,《关于光谱质谱市场分析-国产与进口差距几何?》,仪器信息网,2019-10-16
李昌厚,男,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原仪器分析室主任、兼生命科学仪器及应用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分析仪器及其应用研究;长期从事光谱仪器(紫外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旋光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原子荧光、激光拉曼光谱等仪器)、色谱仪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及其应用研究;特别对《仪器学理论》、各类分析仪器的可靠性设计、影响各类分析仪器可靠性的性能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分析仪器和如何用好分析仪器等有关问题有精深研究。以第一完成者身份,完成科研成果15项。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鉴定;其中13项达到鉴定时国际上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2项填补国内空白;以第一完成者身份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上海市)科技成果奖5项(含国家发明奖1项);发表论文183篇,出版专著5本。
曾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全国物理光学、光谱仪器、高速分析技术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认监委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国家级常任评审员、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多项重大仪器及其应用专项的技术专家组组长或成员、上海市科学仪器专家组成员、《光学仪器》副主编、《生命科学仪器》副主编、《光谱仪器与分析》副主编、上海化工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员等数十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成员。曽经先后担任过多个国内外从事各类光谱、色谱等仪器研发、生产和有关媒体等高科技企业和学术团体的技术专家顾问,为他们联合召开的各类技术交流会、各类技术培训会等讲课、做学术报告600多次以上。
下一篇: 2023年度国产仪器首台套新品盘点
Copyright © 2020-2023 开云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11514号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舞阳路51-2号1号楼322室 电话:18661964567 邮箱:admin@xiaohaizhineng.com
关注我们